日期:2023-10-26  返回 >>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党中央在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九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再到党的二十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进一步明确“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面审视和高度认可。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和逆全球化思潮严重阻碍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发优势,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力量,肩负育才培德、传承技艺和促进就业的重任。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一)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结晶。马克思重视生产劳动的同时,关心现代化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技能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提到:“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将培养工人的技术技能看作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大工业流动的“本性”决定了“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提高劳动者的纪律、工作技能、效率、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组织,这也是发展经济的条件”。列宁通过创办工厂艺徒学校、农民青年学校等方式,力求第二级学校向工人靠拢,强化学校中的劳动和综合技术教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技术革命保障俄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先后提出“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两条腿走路”“大学校”等思想,统筹教育与职业、工作与读书、主学与兼学,为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实现现代化根本大计的高度,提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思想基础上,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置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时代命题下,从实际情况出发,相继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理念,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贡献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二)开启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跃迁的新征程

“现代化”一词原为社会学专用术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职业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由此,“现代化”进入职业教育新领域,开启了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为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需要、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第一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定位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采取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与部署,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着眼于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改造,从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构职教高考制度、促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升级职业教育层次等方面全方位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更加清晰科学,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跃迁的新征程。

(三)擘画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蓝图

面对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历史任务。立足国内,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显著呈现,“双高计划”、职教高考、职教本科、类型教育等改革热点相继涌现,客观上加速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使职业教育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积极发挥融通功效,形成了以“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实践面向、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目标的“制造强国”的战略定位,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贡献力量。在各项利好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开设专业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全部领域,人才培养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均显著提高。在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职业教育的同时,继续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方向迈进。而在国际上,我国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深化鲁班工坊发展模式、开放国际合作办学等举措,进一步优化中国职业教育转型的谋篇布局。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日益呈现体系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平台,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推广“中文 职业技能”项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共享中国特色职教改革方案、传递大国工匠精神等方式,不断强化战略合作和国际交流,实现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现代化的职教世界版图,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擘画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蓝图。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底层逻辑

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集聚时代性、原创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价值,也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辩证关系奠定认识基础。

(一)核心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作为拥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目前约有9亿社会劳动者。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客观上提高了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劳动者技能相对薄弱的社会矛盾。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如何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智力支撑以推进中国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迈进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相较于西方以少部分人利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秉承“有教无类”“面向人人”的价值理念,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终身学习,充分挖潜“人口规模巨大”下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建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从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提供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机会,激发劳动者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核心驱动,防范化解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层塌陷等深层次危机。在这一点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契合,为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贡献教育智慧。

(二)耦合基础:“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建构了职教发展的基本遵循

现代化在中国开启的“历史时间”恰恰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发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掠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尽管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端普遍以后发外生型认识为主,实则历史和实践要求“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探索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历史条件。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没有重工业,没有机械化的军队”的理念萌发、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构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实践推进,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生发和路径延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如何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实现经济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进行了深入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阈审视,走向“现代化”的行动方案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任务,也构成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在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基础上,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从“中高职衔接”到“中高本贯通”、从“职普大体相当”到“职普协调发展”、从贯彻“绿色理念”“绿色技术”到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逐步确立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类型化”发展定位,在强化职教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生命线”作用的同时,也为推进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实现路径:“中国式”的叙事立场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发展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一词,最初源于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79年,《人民日报》在纪念“五四”六十周年社论中进一步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衍变,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由对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沉思进一步跃升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为后发国家走向独立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式”的思想方法和行动视角。“中国式”的叙事立场贯穿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从“美好生活”到“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建构了言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殊”话语,在认清“普遍性”与“特殊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同世界现代化总体图景的相互融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可能。从普遍意义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在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不断被建构的,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为第一动力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特殊意义来看,“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造就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时空场域,客观上要求在履行服务国家战略、输送人才资源的使命任务上必须面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而加快由跟随向引领的发展转型,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职教大联合奠定教育根基,这也契合了“走向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现实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如何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发展,需要从培养旨归、发展重点、叙事方式等维度加以审视。

(一)培养旨归: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理念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鲍威尔等人的唯心史观时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回顾资产阶级创立世界历史的初期,概以资本全球扩张打开现代化的世界大门,进而突破落后社会形态中束缚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尽管效仿西方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现代化道路已然行不通,但以世界眼光对待人的价值的理性回归仍有现实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生力军,是应对当下“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必须着眼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理念。第一,要强化认同感。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维度进一步强化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和融合,在低龄阶段引导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青年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以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为突破口,采用通俗易懂的类型语言柔性输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理念,树立职业教育可以“成就多彩人生”的价值观,强化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和身份意识的认同感。第二,要激发使命感。教育者要善于从受教育者角度和立场出发,因势利导地将个体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人幸福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培养以爱国情怀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激发集体使命感和核心驱动力,提升思想解放的认识层次。第三,要增强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在实现思想解放的同时力求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旨趣、审美精神,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实现职业幸福与人生幸福相统一;关心关注受教育者可持续性发展,推行贯通人类“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延续生活幸福指数的辐射时程。

(二)发展重点:推进以改革促发展的职教新方案

作为衔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将改革理念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坚持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机制上侧重考核、组织上引领创新、制度上强化激励,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第二,把握改革的方向要服务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按照职教“一体两翼”的职业教育改革新理念,部分省市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市域统筹改革,推行从专业、师资、招生、实训到就业一体化的“行政团队 专家团队”的工作机制,打造省域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错位、特色发展。通过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荣辱共存的共同体意识,全面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第三,统筹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系统性、渐进式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依托现实重大难题、重要阶段、可行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渐进式变革。优化完善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方式、“双高计划”建设框架、职业资格标准等新方案、新内容,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跃升。

(三)叙事方式:建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言说方式与叙事策略

话语作为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表征方式,展现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立场和发展趋势。第一,立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空论域。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置于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大历史观整体审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全貌,聚焦全球视野下的职教中国和中国视角下的职教世界,从中国与世界的双重维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实践,深入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第二,紧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问题论域。主动回应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回答“什么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言说方式和叙事内容,诸如“鲁班工坊”“工匠精神”“产教融合”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叙事话语。第三,聚焦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论域。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职教改革过程的有益探索,又蕴藏着解决全人类职业教育历史进程中共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叙事话语,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努力挖掘人类共同的价值标识,围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消除贫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议题,传递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作者:陈鹏 吴琼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引用本文请标注:陈鹏,吴琼.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4):5-10.

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

作者:168wangxiao     发布时间:2023-10-26 11:30:22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标识性范畴,党中央在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九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再到党的二十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强化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进一步明确“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面审视和高度认可。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和逆全球化思潮严重阻碍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发优势,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价值意蕴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力量,肩负育才培德、传承技艺和促进就业的重任。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一)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结晶。马克思重视生产劳动的同时,关心现代化工业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技能的发展问题。马克思提到:“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马克思将培养工人的技术技能看作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大工业流动的“本性”决定了“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提出“提高劳动者的纪律、工作技能、效率、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组织,这也是发展经济的条件”。列宁通过创办工厂艺徒学校、农民青年学校等方式,力求第二级学校向工人靠拢,强化学校中的劳动和综合技术教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以技术革命保障俄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而推进社会主义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先后提出“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两条腿走路”“大学校”等思想,统筹教育与职业、工作与读书、主学与兼学,为调整职业教育结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将职业教育提升到实现现代化根本大计的高度,提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恰恰是当前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力争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的思想基础上,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置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时代命题下,从实际情况出发,相继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理念,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贡献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开辟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境界。

(二)开启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跃迁的新征程

“现代化”一词原为社会学专用术语,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职业教育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由此,“现代化”进入职业教育新领域,开启了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的新征程。为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需要、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第一次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职业教育定位为“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采取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策与部署,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与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国家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着眼于职业教育的现代性改造,从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构职教高考制度、促进职普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升级职业教育层次等方面全方位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更加清晰科学,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始终把握历史主动,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跃迁的新征程。

(三)擘画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蓝图

面对经济体制的转型与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历史任务。立足国内,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的显著呈现,“双高计划”、职教高考、职教本科、类型教育等改革热点相继涌现,客观上加速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使职业教育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上积极发挥融通功效,形成了以“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为实践面向、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发展目标的“制造强国”的战略定位,为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贡献力量。在各项利好政策推动下,全国各地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开设专业几乎覆盖国民经济的全部领域,人才培养在规模上和质量上均显著提高。在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职业教育的同时,继续向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方向迈进。而在国际上,我国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深化鲁班工坊发展模式、开放国际合作办学等举措,进一步优化中国职业教育转型的谋篇布局。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日益呈现体系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以“一带一路”为平台,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推广“中文 职业技能”项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共享中国特色职教改革方案、传递大国工匠精神等方式,不断强化战略合作和国际交流,实现职业教育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现代化的职教世界版图,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擘画了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现代职业教育走向世界的新蓝图。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底层逻辑

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集聚时代性、原创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全新视野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价值,也为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辩证关系奠定认识基础。

(一)核心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作为拥有14多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目前约有9亿社会劳动者。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客观上提高了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也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劳动者技能相对薄弱的社会矛盾。立足“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如何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智力支撑以推进中国14多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与中国智造迈进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相较于西方以少部分人利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秉承“有教无类”“面向人人”的价值理念,以“全体人民”为中心,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发展终身学习,充分挖潜“人口规模巨大”下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建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从事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提供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机会,激发劳动者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核心驱动,防范化解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层塌陷等深层次危机。在这一点上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契合,为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贡献教育智慧。

(二)耦合基础:“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建构了职教发展的基本遵循

现代化在中国开启的“历史时间”恰恰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发端。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掠夺“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尽管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发端普遍以后发外生型认识为主,实则历史和实践要求“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探索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社会历史条件。在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没有重工业,没有机械化的军队”的理念萌发、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四个现代化”的理论构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实践推进,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生发和路径延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如何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实现经济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并驾齐驱,进行了深入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阈审视,走向“现代化”的行动方案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任务,也构成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在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基础上,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从“中高职衔接”到“中高本贯通”、从“职普大体相当”到“职普协调发展”、从贯彻“绿色理念”“绿色技术”到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绿色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逐步确立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类型化”发展定位,在强化职教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生命线”作用的同时,也为推进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实现路径:“中国式”的叙事立场是深化职教改革的发展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一词,最初源于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979年,《人民日报》在纪念“五四”六十周年社论中进一步强调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衍变,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由对开辟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沉思进一步跃升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高度,为后发国家走向独立与现代化提供了“中国式”的思想方法和行动视角。“中国式”的叙事立场贯穿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从“美好生活”到“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从“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建构了言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殊”话语,在认清“普遍性”与“特殊性”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同世界现代化总体图景的相互融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发展可能。从普遍意义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在由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不断被建构的,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为第一动力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从特殊意义来看,“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造就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时空场域,客观上要求在履行服务国家战略、输送人才资源的使命任务上必须面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进而加快由跟随向引领的发展转型,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职教大联合奠定教育根基,这也契合了“走向和平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的现实理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如何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发展,需要从培养旨归、发展重点、叙事方式等维度加以审视。

(一)培养旨归:回归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理念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鲍威尔等人的唯心史观时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回顾资产阶级创立世界历史的初期,概以资本全球扩张打开现代化的世界大门,进而突破落后社会形态中束缚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尽管效仿西方走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现代化道路已然行不通,但以世界眼光对待人的价值的理性回归仍有现实意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生力军,是应对当下“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必须着眼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理念。第一,要强化认同感。需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维度进一步强化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和融合,在低龄阶段引导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青年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以解决思想和实际问题为突破口,采用通俗易懂的类型语言柔性输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理念,树立职业教育可以“成就多彩人生”的价值观,强化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和身份意识的认同感。第二,要激发使命感。教育者要善于从受教育者角度和立场出发,因势利导地将个体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人幸福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培养以爱国情怀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激发集体使命感和核心驱动力,提升思想解放的认识层次。第三,要增强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在实现思想解放的同时力求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旨趣、审美精神,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实现职业幸福与人生幸福相统一;关心关注受教育者可持续性发展,推行贯通人类“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延续生活幸福指数的辐射时程。

(二)发展重点:推进以改革促发展的职教新方案

作为衔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将改革理念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一,坚持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机制上侧重考核、组织上引领创新、制度上强化激励,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第二,把握改革的方向要服务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按照职教“一体两翼”的职业教育改革新理念,部分省市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市域统筹改革,推行从专业、师资、招生、实训到就业一体化的“行政团队 专家团队”的工作机制,打造省域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错位、特色发展。通过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荣辱共存的共同体意识,全面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第三,统筹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系统性、渐进式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依托现实重大难题、重要阶段、可行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渐进式变革。优化完善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方式、“双高计划”建设框架、职业资格标准等新方案、新内容,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跃升。

(三)叙事方式:建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言说方式与叙事策略

话语作为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表征方式,展现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立场和发展趋势。第一,立足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时空论域。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置于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大历史观整体审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全貌,聚焦全球视野下的职教中国和中国视角下的职教世界,从中国与世界的双重维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实践,深入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第二,紧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问题论域。主动回应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回答“什么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言说方式和叙事内容,诸如“鲁班工坊”“工匠精神”“产教融合”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叙事话语。第三,聚焦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论域。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职教改革过程的有益探索,又蕴藏着解决全人类职业教育历史进程中共性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叙事话语,要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努力挖掘人类共同的价值标识,围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消除贫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议题,传递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作者:陈鹏 吴琼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引用本文请标注:陈鹏,吴琼.以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新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4):5-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