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2-29  返回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的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仅关乎历史与传统,还与现实和未来紧密相连。要引导青年学生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结论。

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印记,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坚守信仰的优秀品质,其英雄事迹、感人故事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强调的集体主义、牺牲奉献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等理念高度契合,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力的实践指导。要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引导青年学生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稳定的文化基因。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五史”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

开设课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开设中华文化相关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包括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精神、核心价值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浸润作用,通过学科间资源共享、协同共建、分类分层等举措,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资源、思政元素,把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提升教育成效。充分发挥“大思政”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古至今,从文学到哲学,从艺术到科技,设置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大资源、汇聚大合力,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式思政大课堂。

开展活动。要通过更加立体、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可组织“文化之旅”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如,走进山东曲阜“三孔”景区,触摸历史脉络,感受千年儒风;探访瓷都景德镇,领略陶瓷文化的瑰丽和精湛;畅游乌镇,体验水乡韵味。组织书法、国画、茶艺、戏曲、民乐、服饰等工作坊,开展文化表演等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感受中华文化蕴含的美学观念、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举办研讨会、论坛、讲座等,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到校授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营造环境。增设与中华文化主题相关的社团组织和场所,比如成立中华文化研究社、礼仪协会、艺术团等社团组织,建设国学馆、非遗馆、茶艺室等活动场所,在图书馆增加中华文化藏书,在学校食堂推出中华传统美食。注重校园文化艺术装饰,把墙面、走廊、公共休息区等建设成展示中华文化的空间,比如悬挂传统书画,布置园林小景等。加强与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单位的交流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文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沈新建 陈付龙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项目号23ks06)阶段性成果。】

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作者:168wangxiao     发布时间:2024-02-29 11:15:1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基本内容

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以及对于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的结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但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不仅关乎历史与传统,还与现实和未来紧密相连。要引导青年学生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为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这是基于中国历史事实和发展逻辑得出的重要结论。

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印记,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红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追求正义、坚守信仰的优秀品质,其英雄事迹、感人故事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强调的集体主义、牺牲奉献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等理念高度契合,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力的实践指导。要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红色文化研学等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引导青年学生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根本所在。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相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稳定的文化基因。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五史”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路径

开设课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开设中华文化相关课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包括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基本精神、核心价值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浸润作用,通过学科间资源共享、协同共建、分类分层等举措,挖掘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资源、思政元素,把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提升教育成效。充分发挥“大思政”作为关键课程的作用,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古至今,从文学到哲学,从艺术到科技,设置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大资源、汇聚大合力,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式思政大课堂。

开展活动。要通过更加立体、多样的活动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可组织“文化之旅”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如,走进山东曲阜“三孔”景区,触摸历史脉络,感受千年儒风;探访瓷都景德镇,领略陶瓷文化的瑰丽和精湛;畅游乌镇,体验水乡韵味。组织书法、国画、茶艺、戏曲、民乐、服饰等工作坊,开展文化表演等活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感受中华文化蕴含的美学观念、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举办研讨会、论坛、讲座等,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到校授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激发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营造环境。增设与中华文化主题相关的社团组织和场所,比如成立中华文化研究社、礼仪协会、艺术团等社团组织,建设国学馆、非遗馆、茶艺室等活动场所,在图书馆增加中华文化藏书,在学校食堂推出中华传统美食。注重校园文化艺术装饰,把墙面、走廊、公共休息区等建设成展示中华文化的空间,比如悬挂传统书画,布置园林小景等。加强与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单位的交流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庆、民间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开展学术交流、文化考察,让学生走出校门,在实践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沈新建 陈付龙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项目号23ks06)阶段性成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