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为国际化空间拓展提供了新赛道和新机遇。2024年1月11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国际化是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有效支撑。
以数字化教育拓宽国际化空间的新机遇
数字技术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教育国际化空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数字技术驱动国际化空间内的经济创收。经济创收原本就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因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国际化空间中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国际慕课平台的创收为例,2018年,免费在线大学课程(coursera)国际慕课平台的年收入为1.4亿美元;优达学城(udacity)2018年的收入较前一年增长了25%,达到9000万美元。世界知名高校也利用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借助慕课平台的力量,吸引全球无数学习者进行线上学习,并通过认证证书、匹配就业、接受捐款等方式获得在线教学的巨额收入。
数字技术助力教育国际化空间走向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化空间形态,建立了一种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新模式,且这种模式将持续发展并渐趋成熟。随着在线课程的推广与新技术的进步,数字技术在国际化空间中的运用持续深入,反过来促进了国际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各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和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国际化空间走向公平正义。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难点问题。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教育机会,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公平、全纳、有质量的未来发展是数字化赋能国际化过程中需要着力实现的目标。许多来自经济落后、位置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物理层面的跨境流动,但数字技术可以为其免去国际流动的舟车劳顿之苦,降低他们接受教育的经济成本。数字技术使他们可以获取与世界各地学习者相同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国际化空间内公平正义的实现。
以数字化教育拓宽国际化空间的新挑战
以数字技术拓宽教育国际化空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数字化与教育国际化的融合尚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化空间中,“人”的主体性凸显不足。学习者参与教育国际化的主观能动性正在由于过多地使用人工智能或数字化工具而被削弱。其自我思考和建构的时间逐渐缩短,更多的国际化学习决策由人工智能做出,这将阻碍学习者形成开放包容、批判创新等思维品质。对教师来说,若长期依赖、求助于大数据对国际化教育场景的分析,被动接受数字工具做出的教学安排,则教师群体将丧失对教育国际化知识构建、教学设计的主动权,从而失去不可替代性,教育也将同时丧失“以人为本”的初心和使命。
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国际化教育空间可能造成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隔绝。就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而言,长期以虚拟形式进行教育国际化行动将弱化学习者的文化感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使学习者逐渐远离真实世界。国际化教学的多样性扭曲为技术使用的单一模式,教师与学习者的国际化素养将逐渐弱化,师生关系趋于冷淡和疏离,以教育国际化培养学习者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目标将永远无法达成。正如《地平线报告(2023)》所指出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完善和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空间的适应,未来学习者可能更愿意沉浸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元宇宙世界中,而不再愿意在现实教育场景中投入时间和精力。
以数字化教育拓宽国际化空间还面临着数据孤岛和数字鸿沟的冲击。数据孤岛制约了教育国际化大数据在一线运用中的推广,进而影响国际化数据分析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数字鸿沟则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鸿沟已经从“有无”信息技术与工具转变为由技术与工具使用差异而导致的鸿沟。如果只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简单的国际化信息呈现、浅层的问题解决甚至交流娱乐,则高等教育国际化空间中的“新数字鸿沟”会不断加深。
以数字化教育拓宽国际化空间的新路径
以数字化教育拓宽国际化空间大有可为,各利益相关者都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数字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
政府应从国家政策角度出发,为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数字化与国际化空间融合的顶层设计,将发展元宇宙、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摆在教育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注重政策的有效衔接和统筹协调,建立各级政府上下联动、高效紧密协调的推进机制;汇聚多方力量建成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为教育国际化的需求者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有效的数字教育资源;将制度优势与数字技术优势相融合,探索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国际教育空间建设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
一流大学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龙头和标杆。首先,高校需努力回应“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运用于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诸多空间实践中。其次,高校应主动开展学习场景变革,为数字化国际教育空间建设提供硬件支持,让学生体验多种虚拟学习场景,实现国内与国外学习场景的无缝衔接。再次,我国一流大学要紧紧抓住国家赋予高校的数字化政策红利,培养数字化国际教育空间建设人才,为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民间协会、公益联盟、公司企业等社会组织是建设数字化国际教育空间的重要参与主体,它们往往能为国际化空间建设带来场地、资金、声誉等重要资源。我国政府和一流大学应认识到社会组织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重要地位,不断完善数字化国际教育空间建设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不同主体间的统筹协调网络,积极与社会组织开展国际化领域的交流合作,达成以数字化促进国际化的理念共识,形成政府强力统筹、高校积极探索、社会广泛协同的创新格局,优化数字化国际教育空间的发展生态。
(段世飞,浙江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钱跳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